水草上面长毛了怎么办 水草上长毛是什么原因
2024-10-07
更新时间:2022-10-29 14:30:16作者:admin
市面上的消毒液有很多中,家里常见的就是84,可以用来擦拭家具消毒,也可浸泡物品消毒,但不知道普通的消毒液和84消毒液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来苏水消毒液是一种甲酚和钾肥皂的复方制剂,化学式为C7H8O。
84消毒液适用于一般物体表面、白色衣物、医院污染物品的消毒;来苏水消毒液为甲酚的肥皂溶液。用于手、器械、环境消毒及处理排泄物。
来苏水消毒液颜色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黏稠液体,带有甲酚臭气。84消毒液颜色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且具有刺激性气味。
注意
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一般稀释浓度为1:500和1:200,浸泡时间为10到30分钟。被消毒物品应该全部浸没在水中,消毒以后应该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才能使用。
目前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液大致有这几种:0.1%新洁尔灭消毒液、3%来苏儿(甲酚皂)消毒液、75%乙醇溶液、3%双氧水溶液、5%的石碳酸溶液等。
新洁尔灭为商品名称,学名为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常温下为白色或淡黄色胶状体或粉末,低温时可能逐渐形成蜡状状固体,带有芳香气味。新洁尔灭兼有消毒和去垢的功能,对金属无腐蚀性,因此常用于设备表面的消毒。
配制方法
用量筒量取水9800ml倒入配液桶中,放冷至30℃以下,再用量筒量取5%新洁尔灭200ml倒入检测用水中,搅拌混匀后备用,在容器上贴标签,注明品名、浓度、配制时间、配制人。
注意事项
新洁尔灭消毒液与肥皂不可同时使用,会影响消毒效果。因此使用肥皂洗手应用清水彻底清洗干净后方可使用新洁尔灭消毒液。
常用的新洁尔灭消毒液还有0.3%浓度的,配制方法与0.1%浓度的类似,3100mL的水中加入200mL5%的新洁尔灭即可。
来苏儿消毒液就是甲酚的肥皂溶液,俗称甲酚皂溶液,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黏稠液体,带有甲酚臭气,能与乙醇混合成澄清液体,适用于手部和器械的消毒,市售的商品化消毒液一般为50%浓度的,不可直接使用。
配制方法
用量筒量取水10000ml倒入配液桶中,放冷至30℃以下,再用量筒量取50%来苏儿640ml倒入水中,搅拌混匀后备用,在容器上贴标签,注明品名、浓度、配制时间、配制人。
注意事项
来苏儿消毒液对皮肤具有一定的腐蚀和刺激性作用,不宜长期用于手部消毒。另外,甲酚属于剧毒物品,不可食用,人若误食8g就会很快死亡,但对皮肤的毒性较弱,我们使用的浓度又相对较低,因此也不用过度紧张。
常用的来苏儿消毒液的浓度还有5%的,配制方法是将1100mL50%的来苏儿溶液溶于10000mL水中即可。
乙醇俗称酒精,是实验室最常用的消毒液之一,易燃易爆,能与水任意比例混溶。常用于皮肤、工具、设备、容器、房间的消毒。对于乙醇,大家都比较了解,因此不多介绍。市售的药用乙醇95%浓度的比较常见。
配制方法
用量筒量取药用乙醇(95%)7890ml倒入配液桶中,加水温在30℃以下的水2110ml,搅拌均匀后,用酒精比重计测溶液酒精度,再用95%乙醇或注射用水补足使酒精度达75%,在容器上贴标签,注明品名、浓度、配制时间、配制人。
注意事项
乙醇属于高度易燃的化学物质,即使产生静电都有可能引燃,因此在存放过程中应该远离热源和各种用电设备,例如我们实验室的蒸汽压力灭菌锅、水浴锅以及干燥箱等。
双氧水,学名过氧化氢,淡蓝色的黏稠液体,可任意比例与水混溶,是一种强氧化剂,水溶液俗称双氧水,为无色透明液体。其水溶液适用于医用伤口消毒及环境消毒和食品消毒。市售的商品化双氧水一般都是30%浓度的。
配制方法
用量筒量水9000ml倒入配液桶中,放冷至30℃以下,再用量筒量取30%双氧水1000ml倒入注射用水中,搅拌混匀后备用,在容器上贴标签,注明品名、浓度、配制时间、配制人。
注意事项
过氧化氢虽然本身不燃,但与一些还原性物质接触会分解产生大量的热和氧气,因此也属于爆炸性强氧化剂。因此30%的双氧水存放时也应远离易燃物品,另外大多数重金属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过氧化氢的强催化剂,也不应一起存放,以免引起过氧化氢的失效。
石碳酸,学名苯酚,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针状晶体,有毒,可用于消毒外科器械和排泄物的处理,皮肤杀菌、止痒及中耳炎。苯酚有腐蚀性,接触后会使局部蛋白质变性,其溶液沾到皮肤上可用酒精洗涤。石碳酸对肠杆科微生物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因此在沙门氏菌检测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泄露情况就经常会使用到石碳酸消毒液。
配制方法
取苯酚50克加入到1000毫升水中,充分混合溶解后在容器上贴标签,注明品名、浓度、配制时间、配制人。
注意事项
高浓度的石碳酸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因此在配制过程中需要穿戴护目镜、手套等必要的保护装备。石碳酸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避免光照库温一般不可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