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建筑文化,京族哈亭的结构特点 简要介绍京族哈节的主要习俗

更新时间:2023-05-08 22:01:13作者:未知

建筑文化,京族哈亭的结构特点 简要介绍京族哈节的主要习俗

文章目录:

1、建筑文化,京族哈亭的结构特点

2、京族的风俗与京族禁忌文化

3、福建土楼特点 居民建筑结构特点

4、民族文化:基诺族的建筑特点

5、蕴意深远的“京族哈亭”文化

6、猜你喜欢:

1、建筑文化,京族哈亭的结构特点

大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一般都有公共的宗教场所。京族人的宗教场所,不是寺院、庙宇或教堂,也不是哪座神山或哪个特定的物象,而是立在每个村落里的哈亭。一代代聪慧的京族人民孕育着优秀的京族文化,民族风情浓郁迷人。一起来看看京族文化之哈亭的建筑结构特点吧!

传说哈亭是专为祭拜“镇海大王”而修建的。今天哈亭是京族过哈节祀祖先、祭神灵和民间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是京族三岛的标志性建筑。哈亭,专司唱哈的亭子,京族三岛都建有哈亭,风格大同小异,规模不相上下。

建筑形式已由过去以竹木为桩柱,以茅草盖顶的简易哈亭变为钢混结构的宽敞楼阁,圆圆红柱,弯弯亭角,屋顶双龙戏珠,亭内雕龙画栋,既古朴典雅,又别具特色。

哈亭的建筑形式虽几经改造变化,但哈亭的内在功能和主要布局却始终一脉相承,其结构一律为正厅加左右偏厅。正厅的里厢安放神位,设主祭坛。正厅的外厢是宽敞的厅堂,是开展祭祀和娱神的地方。与正厅连在一起的左右偏厅则设坐席,两个偏厅大约可容纳三、四百人。

京族三岛的哈节时间各有不同,这是各岛按照建哈亭的时间所确定。尾岛为每年的六月初九至十五,巫头岛为八月初一至初七,山心岛为八月初十至十六。在哈节这个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里,欢喜若狂的京族人民都会来到哈亭唱哈。

2、京族的风俗与京族禁忌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禁忌,有些是源于宗教信仰,而更多的是因为人们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为迷信观念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生活。在这过程中,京族便产生了很多的禁忌,形成了独特的京族文化,一起来了解吧!

京族禁忌同京族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广泛存在于京族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的各个方面。诸如渔网放在海滩上,忌人从上面跨过;新造而尚未入水的竹筏,忌人坐在上面。

胶新网时,忌别人走近来交谈,否则认为会因此而捕不到鱼;抬网出海,下第一网时,忌碰见女人;请人装渔箔时,忌煮夹生鱼、煮焦饭;建造房舍,要择吉日,否则认为会遭到天灾人祸;忌住不按照传统规矩修建的房屋,有“宁置败家田,不住败家屋”的说法,即使这种房子建得富丽堂皇,也无人敢住;忌在天黑之后向别人借钱;逢初一、十五忌借火。

孕妇怀孕期间,忌移动床铺,忌入哈亭,否则,认为生下来的孩子会歪嘴;在船上忌将碗碟倒置,忌双脚垂在船外,忌坐在船头烧香的地方;忌夜间在树林里吹口哨或唱歌,认为如此会招来鬼魂,摄去人们的灵魂。

京族的许多禁忌,源于谐音,“焦”与“礁”同音,出海触礁不吉利,煮饭做菜皆忌烧焦。“油水”和“游水”同音,出海要游水说明出了意外事故,因而不说“油水”,而改称之为“滑水”。移动器物要拿起来,不能推拖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

随着京族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京族的禁忌习俗亦正在发生变化,其中某些禁忌已经不像从前那么严格,有些甚至是消失了。

3、福建土楼特点 居民建筑结构特点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那么,我们一起来土楼文化看看福建土楼特点,居民建筑结构特点。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

建筑特色

外形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作用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材质

福建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

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布局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4、民族文化:基诺族的建筑特点

人类自古以来,从最先开始生活在洞穴里,到现在住在各式各样的建筑中。但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太久的话,就会觉得具有原始味道的木屋非常的自然独特。基诺族聚居的地方,森林密布,所以他们的建筑材料以树木为主。现在我们就从建筑上来了解基诺族文化吧。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中部,景洪以东、励养与励仑之间的基诺山一带。这里原始森林密布,雨量充沛,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直到20世纪50年代,基诺族社会还处于父系大家族向农村公社过渡阶段,土地归大家族或村社所有,分配给各个小家庭耕种。

龙帕寨的大房子居住形式,集中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特征。基诺语“龙帕”意为“住在山石头陡坡的人”。据1963年调查,全村都是基诺族,共67户,221人。全寨共4个姓,分别住处在10座大房子里。龙帕寨的大房子皆干栏式建筑,呈长方形,两头对开门。梁、柱为木结构,四壁用竹篾围起,房顶用茅草排铺盖。室内无窗,白天光线很暗。每梁柱间均以子母扣咬紧,不用钉子。房架与茅草间用藤条系紧缠牢。

以龙帕寨阿扯绕家长子且的大房子为例,这个房子长28米,宽16米,高7米左右,由八根柱子搭成房子的主要骨架,两头对开门的左侧都没有木制的七至八级楼梯。进屋穿过大门是一横宽约2米的长方形客房。过客房就是大房子的正厅,中间有木楞镶边的长13.2米、宽1.14米的大房子内各户的火塘,全是用三块石头鼎足立起。

每户的火塘对着自己小家庭的卧室。大房子的右边最末一间固定为家长住房。客房的右端专门隔有宗教房,房内四周挂着该房内成员猎获到的动物头架、牙齿,平时任何人不能进入。各种小户的仓房增均盖在大房子周围,每一小户有一仓房,呈方形。各小家庭平时各有煮食,只有年节或打来野兽时,才燃起大家族的总火塘,一起共食。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个体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个人家庭的民居开始出现。这种民居仍是干栏式建筑,从平面布局看与传统大房子相同,只是面积綋小,火塘数目减少。中央通道改为全家人起居、煮食的堂屋。

5、蕴意深远的“京族哈亭”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被称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京族同样也有着属于他们的特色文化。京族人民独有的哈亭是京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小编收集了一些有关京族蕴意深远的“哈亭”文化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京族哈亭

京族哈亭是京族族经典景区。位于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距东兴市15公里。“哈亭”,是京族人民祀祖,祭神和民间娱乐的公众场所。在村里大片古树的绿荫丛中,一幢玫瑰色的宽敞楼阁,圆圆的红柱,弯弯的亭角,平台高筑,雕梁栋,红艳艳的露出雄姿,台下一个半露天的下场,可容数千名观众,上下相连,显得十分壮观。这就是岛上群众集资兴建的哈亭。哈节期间,全岛家家户户,打扫庭院,人人艳服盛妆,五天五夜通宵达旦纵情欢庆。青年男女除观赏歌舞文娱节目之外,还游乐海滩,林荫其间,开展对歌逗情,掷叶示爱,换屐订亲的传统活动。

大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一般都有公共的宗教场所。京族作为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京族人的宗教场所,不是寺院、庙宇或教堂,也不是哪座神山或哪个特定的物象,而是立在每个村落里的哈亭。

什么是哈亭?其中“亭”字好理解,汉语的字面意思,无非是座有顶有柱无墙,可供公众休息的建筑物罢。那么“哈”字为何意?如果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来修饰搭配“亭”字,显然是不通的。原来“哈”字系京族话的音译。这个音在京族语言中,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歌唱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吃的意思。两个意思合起来为“哈”,在现代汉语中竟找不到相对应的字或词,于是翻译便成了困难。为了保持原意,氵万尾、巫头、红坎等村采取了音译的办法,就叫哈亭。唯山心村宁可“以偏代全”,采取了意译的办法,叫吃亭。其实,不管叫哈亭或吃亭,都是供奉神灵和先祖的宗教场所。因此,如果用一句话来直接说明,那么,哈亭也就是一个且歌且饮的祭祀亭。

您可能也喜欢:

满族的语言起源与发展

特色明显的藏族造纸技艺

你所不知的中国汉族婚俗文化

彝族民歌被称之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 京族  文化  结构  建筑  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