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下山蛇形风水葬哪里最佳(下山蛇形风水宝地好吗)

更新时间:2024-05-29 00:02:25作者:未知

下山蛇形风水葬哪里最佳(下山蛇形风水宝地好吗)

撰文艾绍强摄影陈新宇艾绍强

自明朝开始三僚村的风水师由民间走向皇室名闻天下确立了三僚风水在江西形势派的正统地位风水国师辈出风水状元不断涌现为数百年间中国风水界特有景象堪称天下风水第一村

三僚村前的牌坊

风生水起还没进村公路边两层楼房墙上的四个蓝色大字就扑面而来左边墙上中国三僚堪舆圣地八个红色大字也引人注目还没完后面一堵墙是地理不到三僚不精罗盘不到三僚不灵话说得直白但让人过目不忘一座崭新的牌坊式建筑将进村的路拦了个严实牌坊前旅游公司办公楼兼酒店的门口挂了各式招牌其中有中国国学研究院三僚研究分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三僚研究分院等名头三僚村是江西省兴国县梅窖镇的一个行政村看来此地果然名不虚传

门前男子看我们车上华夏地理的标志走过来说我们村里有许多地理师我也是地理师他给了我一张名片正面写着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村杨筠松风水协会廖玉石先生后面业务范围有祖传风水秘决寻龙点穴察看阴阳二宅祭祖迁坟等各种日课廖玉石是村会计平时在新成立的旅游公司上班当解说员他在等福建客户第二天一早要随客户一起去福建做穴他说村里的风水师主要活动地在广东福建一带也有一些人偶尔去香港澳门只有极个别的去过东南亚这与我们以前听说过的稍有不同

罗经石风水大师杨筠松说这里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廖玉石讲述的三僚开基故事与多数人传说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几乎都是明赣州府志和三僚曾氏族谱的演绎唐朝末年黄巢造反打进长安金紫光禄大夫司天监正风水大师杨筠松拿了宫中秘笈一路逃亡路上遇到九天玄女给他传授了天文地理术于是他云游天下到了于都后收了曾姓弟子到了宁都又收了廖姓弟子师徒三人来到了三僚曾姓弟子觉得半山腰的大杉树如伞盖树底下的巨石如印章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华盖遮荫代代能文武世世好为官的地方于是搭了三座茅棚住下来茅棚为寮所以后来村子叫三寮但杨大师说这里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所以两徒弟的后人世代出风水师看风水成了祖传的技艺

村委会楼下有一条小溪对面是成真希望小学的操场亦是祠堂前的广场与小学并立的三座祠堂建筑一个比一个精致倒衬托得学校门面有些不堪操场左侧是一座有顶的小戏台台口上方写着杨公戏台戏台正对的操场右侧是一堵黑色大理石砌成的石墙走近看是全球华人易学风水名人丰碑碑上刻了全国各地123个易学风水名人的籍贯和姓名起首是南怀瑾在这123人中最多的是广东32人北方许多省区则是一人也没有其中江西三僚人14名曾姓11人廖姓3人算下来廖姓风水师在村里的比例比人口比例高许多

顺着学校操场前的水泥路一直向西上行来到一条山脊下放眼上望由北向南逶迤而下的山脊坟墓遍布石碑森然不由望而却步当地人有一句歇后语称阳背垴的鬼多阳背垴指的就是这一条满是坟墓的山脊这条山脊不仅是曾廖两姓的分界线与边界而且是两姓氏共同的风水宝地

顺着阳背垴的山脊往山上看远处山腰间一棵古树和树前后的两块大石引人注目沿着山脊到了半山的大树底下发现合抱粗的古杉树不知何时已经枯死底部的树皮已经被人剥掉一根外露的根也被人锯断几个小伙子和姑娘坐在大石之上对着山下照相一个男孩告诉我们树前的那块大石头叫包裹石大树叫凉伞树是杨公留下来的站在包裹石上向山下俯瞰一个不大的盆地尽收眼底三山拱卫中间一条小河田地顺山坡铺满整个盆地一眼望去就知非常适合农耕曾廖两家祖先选择这里安家不要说风水好坏仅这沃田美水完全可以安居乐业

杨公祠供奉的是杨筠松三僚村曾廖两姓风水师都尊其为祖师

江西派风水师尊杨筠松为开山祖现在三僚村曾廖两姓的风水师均称其为祖师且信誓旦旦说他是唐代人但是唐书里都没有杨筠松传可见在唐朝乃至宋初修新唐书时杨筠松都没有什么名气典籍里最早出现杨筠松名字是南宋藏书家陈振松的直斋书录解题其中提到杨即筠松人号杨救贫宋史艺文志载杨救贫正龙子经一卷是杨的名字第一次见于正史到了明初宋濂在葬书新注序中才较详细记录了杨筠松其中写道在唐之时杨翁筠松与仆都监俱以能阴阳隶司天监黄巢之乱翁窃秘书中禁术与仆自长安来奔至赣州宁都怀德乡遂定居焉此后地方史志对杨的记载逐渐详细

一直到清初永瑢纪昀等人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杨筠松的存在仍持否定态度筠松不见于史传惟陈振松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紫金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虔州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

由于曾廖两姓的风水师自明以来显达于朝廷关于杨筠松的事迹在方术家那里不仅口口相传而且在民间也构建出了完整的故事所以后世江西派风水师愈加坚定自己祖师为杨筠松的认同并且建立出了杨派师徒传承的谱系除了三僚村传说杨的嫡传弟子为曾廖二人外还有一个谱系是杨筠松的两个嫡传弟子为曾智与丘延翰但历史上的丘延翰生于唐高宗650683时代而传说中的杨筠松生活于唐僖宗874888时代师傅竟然比徒弟晚生了近200年可见其谱系之混乱

廖开祥在手工制作的罗盘上写字40多岁的他已经做了26年的罗盘是三僚村唯一做罗盘的人

曾廖两姓的风水师均称自家是杨筠松的传人曾姓称曾文迪为首传廖姓称廖瑀父子为首传两家的祠堂都供奉着杨公曾文辿为杨的嫡传弟子基本没有异议明嘉靖赣州府志清道光兴国直隶州志的记载可以证实这一点曾氏族谱记载三僚曾姓祖籍庐陵吉安多次迁徙到唐末从于都县曲洋迁来三僚现有五大房派都是曾文辿的后代曾文辿虽然为开基祖但他在三僚居住的时间并不长最后客死他乡原本葬在万载县明朝曾姓发达之后才在阳背垴修建了他的坟墓

廖瑀在民间的传说则与史料记载相差较远从明嘉靖明天启版赣州府志可见廖瑀的堪舆术得自其父廖三传而建炎中以茂异荐则说明他生活在宋初显然与杨筠松曾文辿不是同时代人不可能与杨成为师徒关系关于廖瑀的记载在康熙版兴国县志和潋水志林里发生了变化将廖三传的师傅由仆都监变成杨筠松于是廖瑀也成了杨筠松的徒弟

廖姓现分三大房派其祖先是不同时期从不同的地点迁来其中称为廖瑀后代的三房来三僚最早现在操弄风水的也最多他们自称从宁都县中坝迁来但没有任何史料说廖瑀迁居或到过三僚仅兴国县志说廖瑀的子孙迁居三僚但自认为是廖瑀后代的廖氏三房族谱里反倒没有廖瑀的名字所以廖氏在修谱时一直尴尬甚至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族谱因此可以说廖瑀既不是杨筠松的弟子也与三僚廖姓没什么关系三僚廖姓将廖瑀与曾文辿并列不过是想借此证明自家风水术得自杨派正传以此确立他们在江西派中的正统地位

老风水师也用上了带激光坐标的罗盘

赣南风水界有不到潮汕不出师之说宋以降廖氏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留下大量建筑风水出名的七廖下潮汕故事说的就是宋朝廖月山廖子安元朝廖国玉明朝廖炳章廖胜概和清朝廖炳子廖仁等人可以看出廖氏风水术宋元一直名声在外相对廖家风水术的传承有序曾文辿之后一直到明朝曾从政之间数百年曾家的风水术虽然代代相传但影响并不大曾氏族谱也只记录了两人曾经对祖先留下的风水秘笈进行过疏解注释其余则都不见记录可见曾家风水师在这三四百年间并不显隆不过三僚之外宋元三四百年间赣南有谢世南赖文俊等江西派风水师一直传承很有影响明朝三僚风水师显达于朝廷为皇帝所用其中标志性的就是廖均卿曾从政两位风水大师为皇家看风水从他们开始三僚的风水师才有信史可考

明天启版赣州府志明实录清康熙版兴国县志有廖均卿曾从政为明成祖选陵的记载传说曾从政不仅相度皇陵还参与了长城的修建廖均卿曾从政开始三僚的风水师由民间走向皇室三僚风水术名闻天下廖曾二姓因此确立了三僚风水术在江西形势派中的正统地位之后三僚风水国师辈出钦天监博士风水状元不断涌现活跃于有明一代一直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曾永章曾可瑞受诏入京相度皇陵之后三僚风水师才不见于皇室

但有名的风水师依然蜂拥出入仅清同治版兴国县志记载的风水师就有21人见于两姓族谱的多达六七十人明清两朝三僚村曾廖两姓取得贡生增生廪生资格的达375人其中专修易经的有16人可见风水术之盛

正月里人们在祠堂外放添丁炮当地的许多风水安排都是为了增加人口

管现在三僚村的曾廖两姓为绝对大户但从唐末到元末两家却一直人丁不旺甚至有几代单传明朝初年曾氏丁口不过30人当时的大户是刘沈等姓曾姓家谱记载曾氏在三僚奠基之后人丁不旺囚左砂空虚无以包揽山川之灵气风水术将建筑两侧称为左右砂手也可根据风的来向分上砂下砂砂手既可以是山梁也可以人工筑墙曾氏认为人丁不旺咎在曾姓祠堂左砂空虚于是便想法改变

明朝初年由曾从政发动族众用三年时间在曾姓祠堂左边筑起一道土梁企图以此护住祠堂下方不让生气冲走但下砂正好在沈家上方等于挡住了他们的生气于是一夜之间被沈姓夷为平地据说曾从政将此奏告永乐帝皇帝派了两位太监前来监护曾姓再修砂手后永乐帝诏曾从政二次进京曾病死京城由黄姓太监护柩归葬由于长途跋涉水土不服黄姓太监客死三僚曾家便将黄姓太监葬于砂手

曾家砂手就在三座小木屋附近高四五米宽约十米长近百米砂手连接山梁余脉自北而南顺势而下一直延伸至三僚河畔现在上面长满了毛竹郁郁葱葱在一片竹林丛中我们找到了太监墓石碑上的字迹依稀可辨竹林边一位当地青年给我们讲述了砂手的故事他说当年黄太监到三僚以后病了曾家为了制服沈家给黄太监服了药将他毒死埋在砂手上这样沈家就不敢破坏砂手了

走下山梁我们遇到了曾宪柏先生74岁的曾也是祖传风水师以前当过村里的医生他邀请我们到他家去沿着田埂走上一座小桥曾先生指着北边说原来那边沈家的风水好出土蜈蚣形建了这个桥是以河为弓以桥为箭弓箭射向沈姓的出土蜈蚣还有那边原来有文昌阁这么一来曾家就人丁兴旺文运大开沈家慢慢地败了

现在传说的是风水使沈家衰败其实是曾家一方面借助皇家力量加心理战术威吓沈家另一方面利用经济手段不断压缩沈家的生存空间据曾氏族谱记载其一位先祖克资拥有家财二十万大量投款买田买山从兰溪堂门口开始经下砂河边通向鱼形邦旻公下砂大路作为出路全部买全要知道这一带原本属于沈家是三僚村最好的土地曾家正是通过这样购买土地不断挤压沈家的生存空间迫使他们不断外迁最终只剩一户

人丁兴旺在曾廖两姓的风水安排上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人口增加不仅意味着人多势众也意味着生产力的增加在村里听到的祠堂和墓葬风水故事几乎每一个都关系着人丁的兴旺

三僚村蛇形祠是一座精心安排的风水建筑正对祠堂照壁很高传说二房人跪在地下上香才不至于绝后

在曾家下砂边的停车场边我遇到了32岁的曾庆玉他建议我们去看看蛇形祠和狗形祠在三僚无论导游还是一般村民不用聊多久就会提到这些祠堂蛇形祠位于山坡上传说曾姓某位祖先在此放牛时梦见一条蜷曲的蛇觉得是风水宝地就在这里建祠堂本来商议由五个儿子共同建造不料老二发现此地建祠无论怎么做都有利于他变卦称无力出资准备坐享其成做祠堂的是他们的娘舅见老二耍赖在建祠时加强了其他几房的运势老二见此向娘舅求救娘舅点拨他在地下放一个香炉祭祖因为蹲下时才能看到天门所以二房的人就只能跪在地下上香这才不至于绝后

在阳背垴墓地群的枫树下有一座墓称为虎形墓据说这块地方本来属于曾姓某房宋时曾姓五房曾玉屏发现这里是猛虎回头的好地方为得到此地他有意嫖宿该房媳妇被该房族人发现打死死前留言调解条件是葬在猛虎回头打人者以为理亏只好答应曾玉屏于是得以埋葬此地曾姓五房后代由此兴旺

蛇形祠虎形墓之类的风水安排后面反映的其实就是家族壮大生存空间有限内部也充满争斗作为一种生存空间的争夺有时候充满血腥

村主任曾庆伟给本族去世老人看墓地定方向

第二天村主任曾庆伟带我们上山观看他给本村一位同房长辈相地穴安排墓葬在一片林地边曾庆伟拿着罗盘察看了一番之后指挥挖掘机向山坡开挖不到半小时一个数平方米的墓穴便初具规模曾庆伟是业余风水师作为村主任他除了打理村里的各项事务之外时不时出外做卜地相宅的风水业务他说村里就那么大点地方好风水早就被先人占尽现在农田林地都承包到户老人死了只能埋葬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所以对于风水的选择其实不大山管人丁水管财这前面有个案还是不错的曾庆伟指着山坡对面一处台地说那就是案

作为同房弟兄曾小华和另外几个人也来山坡上帮忙正在开挖的墓地下有一条引山泉的小水渠曾小华说这水如腰带要来长去短这里是来短去长水口要紧这里稍宽了一点曾小华平时在广东活动他说其他几个人都是在外的风水师回家过年遇到族中老人去世过来帮忙聚在一起聊聊

曾小华父亲的坟墓就在新坟右边曾小华说之前父亲带他在山上转了许多地方才选定这个地方当然和其他坟墓一样前后左右都做过有矮墙也有堆土他解释如果不做这块穴地上的后代就是女人主事了我问曾小华的母亲是不是也葬在这里他说在另外的地方这个地方对某一方面好那个地方对另一方面好鸡蛋不放在一个筐里嘛曾小华笑言虽然比喻不太恰当但我倒觉得是实话看来风水师们相地点穴也有碰运气的成分

村里有多少风水师作为村主任曾庆伟也说不出准确数字比较精通常年在外行艺的大概二百来人吧外面打着三僚旗号的风水师那就多了曾庆伟说和他一样多数时间在村里有业务才出去的有百十人就是说全村有三百来人从事风水业务这样的数量不仅在江西省就是全国也是绝无仅有

在曾宪柏家里他拿出一摞自己写的和抄来的风水书说他现在经常到湖南广东福建和本省的一些地方去看风水还有五个徒弟经常来请教其中一个马来西亚的华裔风水师已经跟他学了七年我注意到他那些装帧整齐的手抄本封面写了祖师留传正宗不得乱借乱传祖先留传后代应用无任不传无义不传留后代用千万不得外传外传必绝我发现曾宪柏的许多书是大陆盗印香港的便问他的那些书可以印出来吗他说不可以印的这个书卖出去我们三僚人不好赚钱啦给多少钱也不能卖

说起三僚独传的风水秘笈曾宪柏说自己珍藏的许多书都丢了现在最珍贵的是他爷爷写的日课书现在流传的风水典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多数是明清以来的风水师著作传说杨筠松曾文辿廖瑀都有著作传世但赣州府志却说初杨与曾并不著文字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著书这种说法应该是可靠的宋元间三四百年关于曾姓的风水名师均见于家谱和民间传说地方史志并没有记载而最早的家谱修纂于明朝万历年间其上关于宋元间的传承实在可疑

曾宪柏珍藏的风水经书

明清以后三僚的风水师有著作传世其中有廖绍定地理指迷廖绍宠阳宅简要廖邦明峦理心得向水指南等现在与三僚的风水师说这些书多数人惘然不知曾宪柏告诉我们本来每年正月十五以前杨公祠有唱戏之类的活动但是他们这些组织者多数老得张罗不动了年轻人也不愿意搞所以今年就没有搞活动但是十五晚上还是有人会到杨公祠去上香的

正月十五晚上临近午夜时我们赶到了杨公祠外面操场上先是几个小伙子不一会来了一大群快到子时大家蜂拥入祠点灯放鞭炮轰鸣20多分钟后逐渐散去在人群中我发现了头天遇到过的曾庆玉我说你又不是风水师怎么这个时候来拜杨公曾庆玉说我们这里人说杨公不亏出门人出门前拜一拜就不会空手回来

本文标签: 风水  风水师  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