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汉族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3-05-18 22:08:09作者:未知

汉族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

文章目录:

1、汉族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

2、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3、四大民族英雄之一:郑成功的英雄故事

4、民族英雄的后人,郑成功的孙子是谁

5、十大民族英雄之一:史可法的故事

6、猜你喜欢:

1、汉族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

戚继光,是我国着名的民族英雄,是抗倭名将。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在沿海肆虐的倭寇。确保了人民的安全。是祖国的历史功臣。本期的民族故事带你回顾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着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明世宗时期,东南沿海防卫空虚,倭寇乘机侵犯,祸害空前严重起来。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明朝初年,就有一批日本海盗,来到中国沿海一带,从事杀人抢劫的勾当,他们被叫做倭寇。不过,那时,明朝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社会政治较安定,入侵的倭寇很快被消灭,所以没有造成很大的灾难。而嘉靖年间的倭寇,危害了沿海半个中国。

一些地方贪官、恶霸、奸商、罪犯等,纷纷勾结倭寇,使得倭寇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肆意烧杀抢掠。公元1553年,大批倭寇在海盗头子汪直、徐海等的引导、率领下,在浙江、江苏登陆,窜扰崇明、上海、台州、温州、宁波、绍兴等几十个城市。

朝廷不得不派官员和军队去围剿。虽然明军在名将俞大猷的指挥下,打过一些胜仗,可是,朝廷听信当地奸商与贪官污吏的诬陷,先后处死两任抗倭有功的大臣朱纨与李天宠、张经,逮捕俞大猷。又昏庸地派严嵩党羽赵文华祭祀东海海神,祈求保佑驱逐倭寇。倭寇的气焰更加嚣张。

朝廷不得已,在公元1555年秋天,从山东沿海将抗倭将领戚继光调到江浙,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控制倭寇经常出没的军事要地。

与戚继光并肩作战的着名的抗倭将领有谭纶和俞大猷。谭纶后来成为戚继光的顶头上司,对戚继光的军事活动给了很多支持。

一到浙江,戚继光就与俞大猷一起在龙山所围剿登陆的倭寇,三战三捷。但戚继光从实战中,发现原来的明军纪律不好,训练不精,士气不旺,素质不高。有次战斗结束时,一个士兵拎着颗人头来报功,另一个士兵却哭哭啼啼跟着来到,诉说:“这是我弟弟,受伤还未断气,就被他割了头……”又有个士兵拎着人头来请赏,一查,被杀的竟是个十几岁的无辜少年。

两个杀人冒功的罪犯被处死了,可他们的行为震动了戚继光:这样的士兵怎么能打败倭寇?他决心练一支新的、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经过多次请求,他终于获得上级批准,亲自到浙江义乌招募新兵。那些刁滑的、怕死的、染有流氓习气的人,他都不要,而精选了三千个壮实胆大、吃苦耐劳、动作灵便的农民与矿工,组成了一支全新的军队。

戚继光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训练,就将他们打造成一支纪律严密、训练有素、武器精良、作战勇敢的队伍。这支军队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拎着食物开水欢迎他们,称他们为“仁者之师”。戚继光带着这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转战在浙江、福建的抗倭战场,取得许多辉煌战果。倭寇将戚继光称为“戚老虎”,民众将他们称为“戚家军”。

公元1559年,戚继光会合谭纶的军队,开到台州,清剿流窜台州的倭寇。他们一路打了许多硬仗,将倭寇驱逐到太平(今浙江温岭)的南湾。倭寇占据了海岸边的高山,负隅顽抗,箭和石头像雨点一样飞向明军。戚继光与他的弟弟戚继美在阵地前指挥。他俩拿起弓箭,一人一箭,嗖地飞出,正好射中两个举旗呐喊的倭寇头目。其他倭寇吓得向后退缩,戚家军便一阵喊杀,冲上山顶。倭寇向海边退去。哪知后面是绝路,他们不是被杀死,就是掉进海里淹死。

浙江的倭寇被剿得差不多了,戚继光又奉命带军队进入福建清剿。戚家军到福建后的第一战是横屿之战。横屿是宁德城东北海中的一座小岛,周围环水。水浅不能行大船,水退后又泥泞不便行走。岛上有倭寇老巢,一千多倭寇在这里盘踞了三年,当地官军从不敢去进攻。

戚继光派人探明岛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水道、潮流的特点,制定了进攻方案。他让每个士兵各带一捆干草,来到横屿对岸,等天黑退潮,将干草抛到水中,铺出一条路。大军强行登岛,发起强攻,三百多倭寇被歼灭,二十九人被俘,淹死在海上的有六百多。戚家军大获全胜。

此后,戚继光又在牛田、林墩、平海卫、仙游、兴化等地打了好些大胜仗。公元1566年,戚继光剿灭了占据广东福建交界处的南澳岛、与倭寇相勾结的海盗吴平。这时,骚乱东南沿海数十年的倭寇,总算被消灭光了。

【结束语】于福建福州于山有一座戚公祠,这是福州人民为了纪念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而设立的纪念祠。如今,戚继光是爱国的象征,是民族的象征。戚继光的形象以深深地刻在广大百姓心中。

2、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如今已是妇孺皆知了。以岳飞精忠报国为题材的电视剧与歌曲就不知有多少了。岳飞戎马一生,一生都在马背上过了。最终……让人颇为无奈。本期的民族故事带你回顾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头目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

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则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

到了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

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

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绍兴九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挡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

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土,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

3、四大民族英雄之一:郑成功的英雄故事

说起郑成功收复台湾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驱逐未来侵略者的斗争中,郑成功对扞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在收复台湾这件是上具有着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下面小编就在为大家就带来他的英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郑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镇,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漳浦营里郑氏族谱》明确记载,郑成功祖先于东晋永嘉年间,避地到闽。

《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收录的郑氏族谱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郑氏入闽,“或于三山,于莆漳,于潮,是不一处”其中到达漳州的这一支

4、民族英雄的后人,郑成功的孙子是谁

说起郑成功收复台湾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驱逐未来侵略者的斗争中,郑成功对扞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做出了重大贡献,那么大家知道他的孙子都有谁吗?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郑成功的后人,希望大家喜欢。

郑克臧(台语:tēnnkhik-tsong;1664年—1681年),幼名钦,人称钦舍。为郑经庶出长子,郑经之妾昭娘所生。1680年(永历二十四年,康熙十九年),郑经撤返台湾,金、厦政事委由郑克臧处理。

郑克臧,郑经庶出长子,系郑经之妾昭娘所生。郑经与弟

5、十大民族英雄之一:史可法的故事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在抗清时英勇殉国。关于史可法的事迹被后世谨记。今天,要介绍的是关于史可法在抗清时的故事,以血战扬州为主要介绍。接下来,就到民族故事中了解这位英雄的故事吧。

当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传到南京,这座明朝的陪都陷入了惊恐和慌乱之中。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立谁做皇帝、继承明朝皇室的血统呢?南京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正直爱国的官员、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代表,另一派是腐败乱政的官僚,凤阳总督马士英是他们的头。马士英为了独揽大权,拥立昏庸荒淫的福王朱由崧称帝,历史上称为弘光帝,把这一政权叫作南明政权。史可法本来并不赞成朱由崧当皇帝,但这时也只好同意了。

朱由崧是个沉湎酒色、荒唐透顶的皇帝。他没有一丁点收复失地的进取心,而是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还派出宦官去民间搜罗美女。马士英利用弘光帝的荒淫作乐,不问国事,疯狂地结党营私,为非作歹。他把魏忠贤的余党阮大铖拉进朝廷,让阮大铖把持了兵部的要职。马士英还公开卖官鬻爵,大量收受不义之财。百姓们愤慨极了,街头巷尾流传着这样的歌:“都督满街走,职方贱如狗。相公(指马士英)只爱钱,皇帝但吃酒。”

史可法对南明小朝廷的乌烟瘴气非常焦虑,他恳切地劝谏弘光帝:“陛下应该迅速振作精神,光复故土,决不能满足于江南半壁河山。”朱由崧只是“嗯”了几声,连一句像样的话都说不上来。史可法感到自己在南京一点劲都使不出来,便主动要求上抗清前线去统率军队,杀敌报国。

史可法到了长江北岸,发现情况比他的想象要复杂得多。原来,长江北岸驻扎着四支明军,叫作四镇。四镇的将领飞扬跋扈,割据一方,互相攻杀,纵容士兵残害百姓。史可法一到扬州,便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们,国难当头,要以大局为重,为国分忧。终于使这些将领服从他的号令,稳住了江北的局面。

史可法坐镇扬州指挥,大伙都尊称他史督师。他治军严明,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将士们的爱戴。这年的大年夜,将士们都去休息了,他独自留在官衙里批阅公文。到了深夜,他让当班的厨师拿点酒菜上来填填饥,厨师报告:“督师,照您的吩咐,今天厨房里面的肉都分给将士去过节,下酒菜一点都没了。”

“那就拿点盐和酱油下酒吧。”史可法说。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