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常德长鸿汽车工资怎么样 长春鸿德汽车待遇怎么样

更新时间:2022-06-27 13:58:19作者:佚名

常德长鸿汽车工资怎么样 长春鸿德汽车待遇怎么样

中公湖南省委校

湖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湘西大开发形成新时期新格局的意见

(2021年11月22日)

做好新时代湘西发展工作,对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把巩固扩大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形成湘西发展新格局,推动湘西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般要求

(1)指导思想。以Xi·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中央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Xi总书记金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落实“三高四创”战略定位和使命,不断完善湘西发展体制机制,强化特色产业发展,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努力把湘西打造成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集聚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生态安全保障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2)主要目标。到2025年,生态环境、开放环境、营商环境、创新环境持续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改善,城乡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省内其他地区大致相当,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繁荣、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湘西发展新格局。

(3)实施范围。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邵阳市、娄底市等5个市州,以及永州市江华县、江永县,共44个县市。

二、主要任务

(1)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1.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全产业链建设。将张家界建设成为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将湘西自治州建设成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旅游目的地。整合雪峰山地区旅游资源和品牌,推出国际山地徒步旅游区。着力提升湘西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品牌,推进长征民族文化公园(湖南段)、湘鄂渝黔红色文化教育和红色旅游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市(州)、旅游精品景区、自驾(大篷车)营地建设,打造张继淮、沪昆、渝长高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与老司城顺畅对接。加强文旅智能信息平台建设,拓展文旅消费新空空间。

2.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适度机械化改造,加强农林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增强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推进精细农业发展和优质粮油工程建设,着力发展茶叶、食用油、毛竹、水果、中药材、蔬菜、杂粮、花卉苗木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林产品,建设潇湘茶、潇湘天然饮用水、湖南茶油、湖南花椒、湖南杂粮、湖南九味中药材、湘西。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发展优势制造业。加快优势产业链建设,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特色轻工、工程机械、丘陵农机等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发展;做强做大骨干企业,培育引进大型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提升专业优势,培育专精特新的制造业“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新型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协同发展区。

4.推动行业特色发展。支持湘西自治州建设文旅融合绿色发展先行区,支持张家界建设国家旅游示范区和世界绿谷,支持怀化建设五省交界区域冷链物流中心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支持邵阳建设国际先进“特种玻璃谷”和轻工产品出口基地,支持娄底建设长株潭先进制造业配套区和现代物流服务区。壮大县域经济,推动每个县重点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协调发展、错位竞争的县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

5.完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返贫。加强农村低收入人群监测,对有返贫风险的监测对象及时给予救助,防止大规模返贫。继续做好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对脱贫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6.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支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支持工作,确保政策不懈怠、力度不减弱、工作不停顿。进一步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安置区特色产业,加大对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完善和创新城区大型集中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实现搬迁群众能够稳定就业、逐步致富。

7.继续大力实施消费者救助。加强采购帮扶、协同帮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推动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市场、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消费帮扶新模式。

8.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进以工代赈,创新救济方式,鼓励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促进相关地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9.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支持武陵山建设巩固脱贫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努力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短板。

(3)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发展支撑能力。

10.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成淮等在建铁路,规划通济、邵雍、襄长、义楼、永清广、张世、张吉淮高铁,研究规划、怀贵、兴永成安、洛湛铁路扩能改造。加快官庄-新化、芦洪山-慈利、桑植-龙山、张家界-官庄、新化-新宁、城步-龙胜等公路建设,规划建设安化-溆浦-洞口等高速公路,研究论证辰溪-凤凰、长沙-吉首、衡阳涟源桥头河-白果等高速公路。抓好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开通公交线路。建设湘西机场,加快张家界、怀化机场改扩建,适时启动邵阳机场改扩建,建设娄底机场,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加快航道整治等航道基础设施建设。

11.完善能源安全体系。加快娄底西、湘西自治州、张家界500千伏变电站建设,推进电网智能化,加快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氢能;加快楼绍永成品油管道前期工作,适时启动铜仁至凤凰、玉屏至新晃等一批天然气管道建设。

12.完善水安全体系。因地制宜实施中小型水利工程,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加快全木塘水库等大中型骨干水源建设,实施大镇、岑田河等大型灌区续建和现代化改造,加快资水、沅江、澧水流域防洪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大兴寨水库开工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13.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高水平建设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实现市县5G连续覆盖,重点城区、工业园区和部分工矿区深度覆盖;继续提升各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集成平台的功能水平和互联互通能力,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内网和工业企业外网建设,推动企业“用云数赋智”;实现行政村光纤、4G全覆盖。

14.加快商贸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依托铁路货场、公路枢纽和干线机场,推进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基地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农村物流发展新模式,完善县乡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支持怀化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怀化陆路口岸,推进娄底国家物流节点城市和邵阳省级物流枢纽建设。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加快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构建多层次、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

(四)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15.搭建高水平开放平台。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依托渝长、渝湘高铁,加强与成渝地区总部经济和消费市场的对接,发挥怀化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门户城市作用,连接西南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湘南、湘西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合作,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着力构建中非经贸合作长效机制,支持邵阳中非经贸产业园建设。在充分发挥全省现有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作用的基础上,推动有条件的市州申报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在产业转移集中的园区建设出口监管仓和进口保税仓,积极培育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以张家界机场为依托,打造全方位空开放走廊。

16.扩大省际互动与合作。推进省际合作加快西部边境县域发展,支持渝湘黔边境城镇协同发展合作区、武陵山龙凤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湘鄂渝黔革命老区省际区域合作,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特色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统筹开发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区域合作新的增长点。拓展湘桂琼合作,加强骨干通道对接,深化与北部湾在东盟国家物流产业园、多式联运、国际过境运输等方面的合作,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北部湾经济区,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建设怀化、邵阳、永州经广西、海南至东盟的出海经济走廊,共同打造陆海新走廊。

17.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继续推进“一件一件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要素市场配置的体制和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18.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合作,支持科研机构申报国家创新平台,支持创建一批省级创新平台,推进以高新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基地、“科技飞地”园区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五)整体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9.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给排水、燃气、城市路网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共享,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进怀化鹤岗洪志、邵阳东部等区域城市群建设。全面开展“城市双修”和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强城市建筑设计管理,塑造城市时代特征。推进县城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集中度。增强县域发展动能,实施新一轮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行动。

20.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统筹县城和村庄规划建设,培育一批3万人口以上的小城镇。建设一批省级特色小镇,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扎实开展“千企兴村”行动。着力推进乡村建设,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县和示范村的支持力度,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建设一批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一批现代农村社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21.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牢固树立碧水青山是无价资产的理念,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政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推进雾灵山、南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建设雾灵山、雪峰山生态涵养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推进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和重点河流水库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农村水系连通和“水美香村”建设。实施生态综合补偿和生态宜居搬迁试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优质多元的生态产品体系。

2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人口聚集区危化企业搬迁改造,稳步开展地级市建成区和城乡重点排污口黑臭水体整治,抓紧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做好花垣锰三角、冷水江锡矿、采煤沉陷区等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加强废弃矿山、尾矿库、矿井涌水污染防治,推进湘西自治州矿业转型升级,建设花垣县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继续提升工业园区环保管理水平,防治固体废物污染,推进废物分类、减量化和资源化,防范产业转移环境风险。

3.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统筹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能源安全,支持张家界开展碳中和试点,实施“林农微碳汇”工程,支持湘西加快产业和园区绿色化、节能低碳转型,支持低碳城市试点。积极开展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

(七)坚持共享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4.加强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切实做好城乡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大病保险、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工作,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不得、急不得”的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的社区机构协调、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25.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全面建设芙蓉学校,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协调发展;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推进高等教育特色办学和内涵发展,支持吉首大学“双一流”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促进“互联网”教育均衡。

26.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基本卫生服务全面覆盖、医疗服务优质高效、疾病防控精准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支持怀化省级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基地、湘西自治州、张家界中医药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和土家族医药、苗族医药、侗族医药、瑶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7.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鼓励传统工艺和非遗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支持通道、遂宁侗寨、凤凰区防体系、江永女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智慧广电建设工程,促进文化、互联网、旅游、金融、体育融合发展。

28.促进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落实民族政策法规和帮扶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传承特色民族文化,支持武陵山(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雪峰山花瑶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三。支持政策

(1)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省级财政在分配相关专项和财政转移支付时,将加大对湘西地区的倾斜力度,支持湘西地区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对湘西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在国家确定的投资补助标准范围内,根据政策,提高对湘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补助标准。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加大补偿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国家支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符合条件的环保、节能、节水项目所得,依法享受“三免三减半”企业所得税政策。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减免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位于湘西自治州的鼓励类工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湘西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鼓励和引导政府投资基金和市场资金投资湘西项目,促进优质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和人才向湘西聚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湘西发起设立民营银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增资扩股和金融机构改革。增加信贷投放,继续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扩大湘西地区分支机构信贷审批权限。县级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可贷资金本地使用比例不低于70%;落实不还本、尽职尽责、免责等监管政策,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续贷支持力度。强化政府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增信支持作用,落实“潇湘财银贷”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和缓解湘西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作物保险产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通过发行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支持市场化融资。用好绿色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湘西重点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上市公司在湘西兼并重组。

(3)土地利用政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继续向湘西倾斜,保证湘西“三高四新”工程和乡村振兴用地计划指标。过渡期内,贫困县继续单列用地计划指标。深度贫困地区原有指标仍不足的,由省级统筹解决。凡符合土地空规划、产业政策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不占用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项目,均可全额申报。对属于全省优先产业发展、集约用地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当地土地对应的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用好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过渡期内,湘西贫困县继续实行增减挂钩政策和省内交易政策。原深度贫困县可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安排,继续参加增减节余指标的跨省调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资金适度向湘西倾斜。利用已批准的未利用和闲置土地,推进乡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园区用地“亩均效益”改革,对集约用地评价高的县区和园区实施用地计划奖励、优先支持调整扩建升级等激励政策。

(4)产业政策。从规划引导、项目布局、要素保障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区域特色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优质企业和特色品牌、省级特色产业小镇给予优先和倾斜支持。对民族贸易和国家特需商品定点生产实行财政贷款贴息和税收等优惠政策。湘西各市州可根据财力和实际需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对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补偿。加大省级预算内投资支持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资源整合、要素共享、收益共享的园区建设、管理和运营新模式。坚持招商引资、智力和技术相结合,支持吸引人才和力量,对“三类500强”企业、国家级龙头企业、主板上市企业、中央企业、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以及国内外重要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享受土地、劳动力、资金、通关物流等要素配置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待遇。支持湘西优势资源与省内外龙头企业或稳定市场对接,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继续推广定向采购等消费帮扶方式,继续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加强党对湘西发展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继续支持湘西发展,力度只会越来越大。湘西区域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日常指导、统筹协调和检查监督,适时召开湘西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湘西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评估政策落实情况。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并推动落实。湘西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机制保障。严格落实贫困地区五年过渡期“四不挑”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和帮扶力量的总体稳定,完善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的机制,逐步实现从集中资源脱贫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进一步完善经济支撑、干部支撑、人才支撑、科技支撑等全方位对口支援体系,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为湘西发展汇聚更大合力。完善长株潭三省对口支援湘西机制,组织经济强县与贫困县结对帮扶。坚持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机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与本地区贫困地区开展结对帮扶,积极推进国内外先进工业园区与湘西工业园区的合作交流。精准对接湘西就业需求,建立健全劳务合作服务机制,搭建合作交流、劳务对接、培训对接、创业对接等平台。加强新闻宣传引导,大力宣传湘西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发展成就,营造有利于湘西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3)人才保障。建立健全有利于培养、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在贫困地区实施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普遍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加大对湘西农村本地化专科层次人才和免费本科医学生的培养力度。完善工资待遇优惠政策,加大专业技术人员支医支教支农力度,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长期扎根湘西的优秀人才予以表彰奖励。加大省直部门、长株潭地区、湘西地区人才双向交流实践。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向湘西流动。允许符合湘西发展需要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国有企业管理人才按规定在湘西兼职并获得合法报酬,其中符合相关条件的可给予适当奖励或股权激励。对部分紧缺或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薪酬方式。

本文标签: 起动机  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