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意思数学符号(√3是什么意思)
2024-10-07
更新时间:2023-02-07 18:23:53作者:未知
2月7日,中国足协在河北香河国家队基地召开了2023年职业联赛俱乐部负责人会议,会中宣布了新赛季职业联赛的各项政策——2023赛季国内联赛将全面回归主客场制,值得关注的是,新赛季的中超联赛,取消了此前执行了近7年的“U23球员必须在场”的要求。
“U23”政策本是旨在通过比赛培养和锻炼优秀的年轻运动员,解决联赛和国家队人才供给不力的状态。
但事实上,这一政策一经推行,就走歪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017年,中国足协及相关部门推出了“U23球员新政”,要求每场比赛每队场上的U23球员不得少于1人。
这一政策制定和发布的初期,不少国内外足球专业人士、俱乐部、运动员都曾提出过反对意见,认为这样的方式并不适用于中国足球的人才培养和足球市场发展的方向,但这些意见并没有阻碍政策的出台并实施。
“U23”政策经历了多次变动。
中国足协的规定是:报名的18人名单中,必须有两名U23以下球员,其中必须有一人首发。
到了2018赛季则升级为:U23球员上场人数不可少于外援登场人数,同时各队至少必须首发1名U23球员。
2019年,U23上场人数指标不再与外援登场人数挂钩,而是固定在了3个。
公开数据显示,在2017年,“U23”政策出台的第一个赛季,中超共有71名U23适龄球员在比赛中登场,总出场时间为38571分钟。
从出场时间看,仿佛这一政策大大增加了年轻运动员上场比赛锻炼的机会,但事实上,如果按照首发超过10次或出场超过500分钟这两个条件来筛选的话,仅有不到30名年轻运动员满足以上要求。
实际情况,要比数据还要“奇葩”一些。
由于政策要求,每队场上比赛的U23球员不得少于一人,不少俱乐部选择通过换人的方式来应对政策要求,有的是在刚开场不久,有的则是在比赛临近结束的时候。
2019赛季中超联赛第15轮,比赛刚刚开场仅仅55秒,天津天海队用张诚换下U23小将文俊杰,创下了U23球员换人最快的纪录。
同年,天津天海俱乐部对阵广州富力的比赛中,时任天津天海俱乐部主教练的沈祥福让U23门将马镇换下首发球员吴伟,踢的却是前锋位置。
门将马镇替补出场,担任前锋。图/视频截图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马镇踢了几分钟后,沈祥福又用另一名U23球员将他换下。
年轻门将马镇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中超首秀仅仅只有几分钟,还是在对方门前完成的。
在金元足球时代的末期,大量俱乐部出于成绩的考虑,为了应对政策的规定,并不能真正提供给U23运动员更广阔的舞台。
大量U23运动员上场,更像是“表演”。
从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大名单来看,“U23”政策,的确没有提供太多有价值的改变。
媒体报道,去年国足世预赛27人阵容的平均年龄为29.56岁,其中30岁以上的球员多达16人,球队中95后球员仅有张玉宁、韦世豪、明天3人,无一名U23适龄球员。
23岁踢主力,24岁就退役
如果说“U23”真正改变了什么的话,可以肯定的是,政策改变了一代足球运动员的身价。让大量年轻运动员的交易出现溢价合同。
在U23政策推行的那几年中,与足球专业数据网站德国转会市场给出的身价数据对比,部分国内年轻足球运动员的身价溢价达到了几十倍甚至更多。
由于本土优秀年轻人的稀缺,各家俱乐部不得不掏出超过球员身价几十倍的转会费到市场上批量“采购”。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在当年如果开出的价钱不够惊人,甚至没有谈判的可能,而且部分球员交易的价格甚至在一个小时内就会出现更惊人的数字。
一个亿,当年被业内公认为“U23国脚”在转会市场上的起步价。
不仅如此,由于U23球员的身价产生巨大了溢价,直接影响了年轻球员留洋效力的动力。在U23政策推行期间,不仅年轻球员留洋的数量锐减,已经在欧洲效力的部分年轻运动员,由于国内联赛高额工资的诱惑力纷纷选择结束留洋回国效力。
在最应该锻炼的年龄,部分球员选择了工资,而非职业发展。
由于市场的疯狂,不少球队选择放弃“淘宝竞赛”,而采用内部挖潜来应对“U23”政策带来的冲击。
一时间造成了更多的奇怪现象,某支球队财大气粗,囤积了大量U23球员,但他们互相之间的竞争,导致彼此之前的发展都没有如在母队顺利。
获得了高额转会费的部分球队,又因缺少了重要的年轻运动员而失去了比赛的竞争力,最终降级。
和大量的溢价合同相比,刚满24岁的运动员就失去了比赛机会,成为了U23政策下的又一突出问题。
不少年轻运动员在U23的政策扶持下,已经通过训练和比赛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但是由于在随后的赛季中,年龄超过了23岁,出场比赛的时间锐减,必须要给更年轻的运动员让出位置。
因为U23的政策,他们刚刚崭露头角便泯灭众人。
2017年效力于上海申花俱乐部的徐骏敏一共为球队首发14次,出场15次后,因为超过了23岁,转会至同城对手、中甲球队上海申鑫。
徐骏敏被换下场。图/视觉中国
河北华夏幸福俱乐部的U23后卫球员廖均健多数时间跟随预备队比赛,并在半程后被租给了重庆力帆。失去U23身份之后,廖均健更是没有机会,被再度租给了武汉卓尔。
廖均健和前国足主帅李铁。图/视觉中国
大量的年轻运动员在满23岁后,被俱乐部降入预备队,最终彻底失去了上场比赛的机会。
有人不禁疑惑,这些球员如果能力不行?23岁为什么可以出场?如果能力足够,24岁怎么就踢不上了?
前职业足球运动员徐亮曾表示,U23的政策有三大弊端。
其一,会让教练在用人上,显得捉襟见肘。为了适应U23,不得不对自己的战术策略进行调整。无法用最强阵比赛,当然也就会影响成绩,最终影响俱乐部的财政;
其二,U23球员都是水平有限的。如果他们因为政策而获得上场机会,会让其他球员从心里埋怨这位U23球员,进而冷落或者孤立他,这无疑会影响凝聚力;
其三,如今的U23队员上场踢球,相当于明显与自己高一个级别的人踢。不管是能力上还是心理上,这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当一次次地接应不到位或者拿不住球之后,就会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恐惧,从而影响自信心,最终导致心理建设的崩溃。
无论怎样,U23政策沦为笑谈,已经是坊间不争的事实了。
当国足再次无缘世界杯后,人们对于“U23”政策的争议越来越大。
去年底,就有业内人士向媒体表示,2023年新赛季的中超联赛,将取消这一政策。
飞得越高,摔得就越惨
曾几何时,我们的年轻足球运动员并不是这样的。
郑智22岁获得中国足球先生,王大雷17岁在中超打主力,蒿俊闵18岁成为泰达中场不可或缺的一员。在并不久远的过去,即使没有U23政策,中超联赛的大多数球队都会拥有几名足以胜任主力位置的U23球员。
《人民日报》曾评论称:我们的“人才储备”就只能依靠政策才有一席之地。“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可是终究,这借来的本事并不是自己的,当风停下的时候,飞得越高,摔得就越惨。
据了解,新赛季中超取消U23政策后,只要求一线队报名球员中至少有在本俱乐部注册4年以上的U21球员5名。中甲报名同样也有该要求,但要求1名U21球员始终在场。和去年相比,中甲的政策也是从1名U23球员始终在场变成了以1名U21球员始终在场。
至此,U23政策算是正式退场了。
但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和7年前早已不是一个样子。
大牌外援退场、赞助商撤资、部分俱乐部欠薪、多支俱乐部退出,不少曾经风光一时的足球运动员选择退出绿茵场回归生活。
上赛季的中超联赛,尤其是到最后几轮的时候,几乎已经变成了各支俱乐部比谁更年轻的舞台,曾经不可一世的广州恒大俱乐部,已经改名为广州队。
在2022年中超联赛报名的大名单显示,广州队全队的平均年龄为20.7岁,远远低于U23政策的要求,队内一名80后的运动员都没有了。
由于欠薪严重,部分俱乐部无力支撑高额工资,只能采用低龄底薪的运动员来完成比赛,U23的运动员已经不用政策规定便可以满足上场了。
但这些年的变化是,在一次次的大赛失利后,一代运动员最终还是没能在国际大赛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兑现球迷的期待。
U23政策的失败,可以归咎于俱乐部层面的不配合和钻空子。但究其原因,这种完全不符合足球发展规律的揠苗助长式的政策制定初衷,才是中国足球多少年来留下来的大问题。
U23政策自带的功利意味实在太过于浓厚,影响各方利益也太过于广泛和深重。
我们究竟是否需要一个如此“结果至上”的政策?在政策推行的多年来,牺牲掉了多方利益,最终也没能换来那个心心念念的结果,回头看,这样做值得么?
好在,如今金元足球的泡沫已碎,人们对于这支国足的期待再次被降低,联赛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已经降入了冰点,曾经的那些辉煌早已过去,一切仿佛都被推倒了。
那么,可以重来么?
当然可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少不服输、不怕输、不认输的精神。人们也乐得咀嚼那些触底反弹、卧薪尝胆的故事。
但就怕天天“窝心”,回回“尝胆”。
作者:吉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