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辅助治疗泌尿感染的饮食方有哪些
2024-10-05
更新时间:2022-07-08 17:04:49作者:admin
许多人由于长期饮食混乱或者其他的原因,会有胃不好的情况,经常性胃痛、胃胀、消化不良,而刮痧对于缓解胃痛等症状也有有帮助的,那么胃不好刮痧刮哪里呢?一起来看看胃不好刮痧位置示意图吧!
中脘至神阙、内关、梁丘、足三里、公孙。
取穴方法:
(1)中脘:脐上4寸。即肚脐直上一掌。
(2)神阙:肚脐正中凹陷处。
(3)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4)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1寸。
(5)梁丘:屈膝,当髂前上棘与髋底外侧端连线上,髋底上2寸。即膝盖骨(6)右端,约三横指左右的上方。
公孙: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采用木鱼石刮痧板,介质采用凡士林油。刮法采用直接刮法,手法采用泻法。
先刮腹部中脘至神阙重刮中脘,再刮前臂内关,然后刮下肢内侧公孙,最后从梁丘刮至足三里。
具体操作方法:
(1)在施术穴处均匀涂抹凡士林油。
(2)梁丘、足三里采用平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以局部起痧为度。
(3)内关、公孙采用角刮法:用刮痧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以局部起痧为度。
(4)中脘、神阙采用拇指揉法,也可点按片刻,以局部酸胀为度。
温中散寒、止痛。
外感寒邪,脘腹受凉,寒邪内客于胃;过服寒凉,寒凉伤中,致使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膏肓。
取穴方法:
(1)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即旁开两横指)。
(2)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膏肓: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中脘:脐上4寸。即脐正中直上一掌。
(5)天枢:脐旁2寸。即脐正中旁开三横指。
(6)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1寸。
(7)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
采用木鱼石刮痧板,介质采用凡士林油。刮法采用直接刮法,手法上急者用泻法,缓者用补法。
先刮后背部脾俞、胃俞;然后点揉腹部中脘、天枢;再刮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放痧穴:足三里、膏肓。
具体操作方法:
(1)在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处均匀涂抹凡士林油。
(2)脾俞、胃俞、足三里采用平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以局部起痧为度。
(3)三阴交采用斜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进行斜向刮拭,以局部起痧为度。
(4)中脘、天枢采用拇指揉法,也可点按片刻,以局部酸胀为度。
(5)膏肓穴严格消毒后,采用小号三棱针点刺,不宜深刺,以出3~5滴血为宜。
消食和胃、止痛。
注意:术前仅能食用少量温热食物,不能暴饮暴食。术后要自我按摩腹部以促进消化。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胃气失和而疼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脘闷胀痛。
肝俞、脾俞、胃俞、胃仓、中脘、气海、关元、内关、太冲、足三里、梁丘、阳陵泉、少冲、二间。
取穴方法:
(1)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胃仓: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5)中脘:脐正中直上一掌。
(6)气海:脐正中直下两横指。
(7)关元:脐正中直下四横指。
(8)内关:腕横纹直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9)少冲: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
(10)二间:握拳,在手示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11太冲: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12)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1寸。
(13)梁丘:屈膝,当骼前上棘与髋底外侧端连线上,髋底上2寸。
(14)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采用木鱼石刮痧板,介质用红花油。刮法采用直接刮法,手法采用补法。
先刮后背部肝俞、脾俞、胃俞、胃仓;再点揉腹部中脘、气海、关元;然后刮或点揉上臂部内关、足部太冲;最后刮下肢部足三里、梁丘、阳陵泉。放痧穴:太冲、足三里、少冲、二间。
具体操作方法:
(1)在肝俞、脾俞、胃俞、胃仓、足三里、梁丘、阳陵泉处均匀涂抹红花油。
(2)肝俞、脾俞、胃俞、胃仓采用平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以局部起痧为度。
(3)内关、太冲、阳陵泉采用角刮法:用刮痧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以局部起痧为度。
(4)中脘、气海、关元采用拇指揉法,以局部酸胀为度。
(5)少冲、二间二穴进行严格消毒,采用消毒好的小号三棱针点刺,挤出3~5滴血为度。
理气和胃、止胃痛、缓解胸闷痛。
注意:术前饮用少量温水,嘱患者平时要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少食刺激性食品。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上脘、梁丘、行间、内庭、合谷、三阴交。
取穴方法:
(1)上脘:脐正中直上5寸。
(2)梁丘:屈膝,当骼前上棘与髋底外侧端连线上,髋底上2寸。
(3)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4)行间: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5)内庭: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6)合谷: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凹陷中。
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用红花油。刮法采用直接刮法,手法用泻法。
先刮腹部上脘,再刮手背合谷,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再刮膝部梁丘,最后刮足背部行间、内庭。
具体操作方法:
(1)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
(2)用刮痧板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
(3)上脘采用拇指揉法,也可点按片刻,以局部酸胀为度。
(4)梁丘、行间采用斜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斜向刮拭。
(5)内庭、合谷采用角刮法:用刮痧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刮拭。
清热除烦、止呕。
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或胃火上炎、破血妄行,导致胃脘疼痛、胀满、痛处灼热感、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有酸臭味或苦味、饮食喜冷恶热、大便干结、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滑等症。
脾俞、胃俞、中脘、章门、气海、足三里。
取穴方法:
(1)脾俞:第11胸椎下凹陷处,旁开1.5寸。
(2)胃俞:第12胸椎下凹陷处,旁开1.5寸。
(3)中脘:脐正中直上一掌。
(4)章门: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5)足三里:犊鼻直下3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6)气海:脐正中直下两横指。
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刮法采用直接刮法,手法采用补法。
先刮后背部脾俞、胃俞;然后点揉或刮上腹部中脘、两胁部章门、腹部气海;再刮下肢部足三里。
具体操作方法:
(1)在脾俞、胃俞、足三里处均匀涂抹红花油;
(2)脾俞、胃俞采用平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3)足三里穴采用坚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竖直上下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以上各穴均以局部起痧为度;
(4)中脘、章门、气海穴采用拇指揉法,以局部酸胀为度。
滋阴、和胃止痛。
注意:术前要进食少量温食,术中身体要呈半卧或头部稍高于躯干部。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素体禀赋不足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
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种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谨防食物中的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有吸烟嗜好的病人,应戒烟。
平素的饮食应供给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注意营养平衡,以利于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进局部病变的修复。
烹调宜用蒸、煮、熬、烩,少吃坚硬、粗糙的食物。进食时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与唾液充分混合后慢慢咽下,这样有利于消化和病后的修复。要注意四季饮食温度的调节,脾胃虚寒者尤应禁食生冷食物。肝郁气滞者忌在生气后立即进食。
长期胃痛的病人每日三餐或加餐均应定时,间隔时间要合理。急性胃痛的病人应尽量少食多餐,平时应少食或不食零食,以减轻胃的负担。
刮痧之后皮肤痒并不是排毒的表现。
刮痧是使用特定材质的刮痧板,在身体的特定穴位,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痧,达到活血透痧、驱邪排毒的功效。而出痧其实是皮肤表层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透到局部组织,才能够疏通瘀滞、调理身体平衡。
由于刮痧会导致皮肤表层的损伤,所以在刮痧之后会感到刮痧部位火辣辣的,有些刺痛、刺痒的感觉,这都是正常的情况,不能作为在排毒的依据。
刮痧疗法尽管可以用于多种病症治疗,但它也有慎用症和禁忌证。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疗或慎用本法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症、白血病等,不宜用泻法刮疗,宜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刮疗。
2.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应立即住院观察治疗。如果没有其他办法,可用本法进行暂时地急救,以争取时间和治疗机会。
3.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刮痧。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进行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部位慎刮。
4.传染性皮肤病:如疖肿、痈疮、瘢痕、溃烂、性传染性皮肤病及皮肤上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
5.年老体弱者、空腹及妊娠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女性面部忌用大面积泻法刮拭。
6.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忌用本法。
7.孕妇、妇女经期,禁刮下腹部及三阴交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且刮拭手法宜轻,用补法。
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尽量少暴露皮肤。
2.选择舒适的刮痧体位,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晕刮。
3.刮痧工具要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须仔细检查刮痧工具,以免刮伤皮肤。
4.施术者的双手也应消毒。
5.刮拭前一定要向患者解释清楚刮痧的一般常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以免晕刮。
6.勿在病人过饥、过饱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痧治疗。
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能耐受为度,达到出痧为止。
2.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
3.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证、寒证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服用激素类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不易出痧。
4.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感受。如遇到晕刮,如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如仍不缓解,可用刮痧板角部点按水沟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出现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穴、足三里穴。
1.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饮温水一杯,休息片刻。
2.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3.对于某些病情复杂危重的病人,除用刮痧治疗,更应配合其他疗法,诸如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