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签合同前注意事项
2024-10-07
更新时间:2023-02-21 21:02:48作者:未知
血脂检查,是发现血脂异常的重要措施。很多人平时总觉得自身没什么健康问题,结果偶然一做化验检查,便被告知:“血脂有点高哦。”。自此,定期检查成了生活日常,可复查了那么多次,有些人并不是很清楚如何看报告单。
虽然每次检查完后都可以拿着单子去找医生问诊,但是,学会如何查看个人检查报告单其实也有用处,至少自己不会再在听诊断时一头懵,并且也能够在调脂过程中不会太被动,例如,在医嘱之外还知道哪些该吃或不该吃,从而有助更合理地促进自身状况的好转。因此,学会看懂自己的检查报告很有必要。
血脂检查报告怎么看?
(1)明确检查项目
人体内的血脂种类非常多,而化验室常做的血脂化验检查包括血脂7项和血脂4项,前者相对检查得比较详细一点,不过后者所针对的是检查中更为重要的4个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其中,LDL-C俗称“坏胆固醇”,过量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HDL-C则被视为“好胆固醇”,其含量水平稍高点对人体是有益的。
图源:“上海市同仁医院”公众号
(2)看关键指标
①总胆固醇(TC):血液中胆固醇的总和。能够合成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胆酸盐[1]。
TC箭头升高:<5.2mmol/L是TC的合适水平[3],但如果3.1≤TC<4.1mmol/L,且合并有危险因素,则会伴随低、中危的心脑血管病风险,少数情况高危。(低、中、高危的评判主要与危险因素有关,如肥胖、吸烟、遗传史等)。[4]
②甘油三酯(TG):能够为机体提供能量,若用不完会储存在脂肪组织。[2]
TG箭头升高:≥1.7mmol/L,便意味着该项指标偏高,需要加以调节。[3]
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运输胆固醇到肝外组织的主要载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直接相关[3]。
LDL-C箭头升高:对于平时没查出大问题且无不良嗜好的人,此项指标若高于3.4mmol/L,说明血脂偏高,有患高血脂的风险,需重视。[3]
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能够促进胆固醇从外周组织移去,转运胆固醇至肝脏或其它组织再分布,与ASCVD负相关。[3]
HDL-C箭头降低:小于1mmol/L时,血管出问题的风险会大幅增加。[3]
图:数据来自《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血脂偏高怎么降?
要想改善异常的血脂,除*物治疗以外,还应该在日常生活积极进行干预,比如做到以下几点:[3][5]
(1)运动:
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每周进行2次肌肉力量训练。
(2)饮食:
①限制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及胆固醇的摄入,采用低热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适量进食鱼及瘦肉。
②严格戒烟限酒,烟酒容易导致血脂水平升高,损伤血管。如果要喝酒,每日摄入的酒精量应确保: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纳豆红曲:调血脂 护血管
如果“饮食+运动”调理的效果不显著,复查的指标仍不达标,那么,平时还可以使用一些有助调节血脂的健康产物,比如红曲、纳豆。
红曲是源自我国的食*两用型中*材。《中国*材标准名录》显示,红曲具有化浊降脂的功效。而众多研究也证实,提取自红曲发酵过程中的洛伐他汀是一种“植物他汀”,比人工合成的洛伐他汀更加安全温和,能够减少肝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从而有助降血脂。
而纳豆作为一种由大豆经纳豆菌发酵而成的健康食品,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营养价值,而纳豆菌在发酵大豆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多种活性物质。1980年,日本心脑血管专家须见洋行博士便从中发现了纳豆激酶的存在。这种溶栓物质能够直接降解血栓,或者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溶酶,进而间接裂解纤维蛋白,发挥溶栓作用。此外,它还能够降低血中胆固醇,起到辅助降血脂的作用。
可见,洛伐他汀+纳豆激酶的组合,赋予了纳豆红曲降脂、溶栓的双重功能,而以其为原料制成的科学营养产品,对于血脂的调节及心脑血管问题的预防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成为了市面上调脂产品的主推款。其中,国内知名品牌汤臣倍健推出的“植物科技”产品——红心瓶舒百宁,便排名前列,且上架某东数月便拿下20万好评的成绩。
考虑到血脂偏高群体中不乏中老年人,舒百宁纳豆红曲胶囊特地采用了植物性核心成分:每6粒胶囊含有纳豆冻干粉1350mg及源自功能性红曲粉的洛伐他汀6mg,同时还利用了“低温+高温”双重工艺,保留高含量的活性成分。如此一来,产品对身体进行温和调理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发挥出辅助降血脂的效果。
血脂偏高,忽视不得!而定期复查对于血脂水平的观察至关重要,通过看懂报告单上的相关指标,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有针对性地加以调理。不过也要叮嘱的是,调节血脂是一个需要时间与耐心的过程,所以无论是生活干预,还是借助纳豆红曲,平时都应该坚持做好,并根据指标变化科学调整改善*。
参考资料:
[1]《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763页
[2]《中国营养科学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53页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4]《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0年)》
[5]《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